留学生落户上海
留学生上海落户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3671738356

当前位置:政策资讯 > 最新资讯 > 上海20年制度变革从户口簿到居住证

上海20年制度变革从户口簿到居住证

栏目:最新资讯 人气:0发表时间:2019-08-24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上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上海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一直以来,户口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份证明,而且它和我们的工作、住房、教育、福利等许多公民权益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20年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林曙光夫妇就亲身感受了户口在他们身边的变革。
  十几天前,9月15日,是林曙光夫妇结婚35周年的日子。然而,这夫妻俩没有为自己举行任何庆祝仪式,却要去探望一个人。
  林曙光夫妇为什么会在自己的结婚纪念日来看望这位老朋友呢?那还要从头讲起。这对夫妇结婚后的十几年间,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那些日子让他们铭记在心。1969年,林曙光结婚10天后就回到上海某部队,妻子王传芬继续留在山东老家。她一个人要做家务、带孩子、干农活,甚至还要干很多男人们的手艺活。她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盘土炕时,掉进了土炕胚子里。
 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忙里忙外,特别是还要干这样的男人手艺活,非常艰辛。留学生落户中介可王传芬从不肯找人帮忙。连着盘了三天,最后,土炕是盘好了,可王传芬也越发意识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日子还真不好过。于是他带着已经8个月大的、还从未见过爸爸的儿子来到上海。回想起父子相见的那一幕,全家人至今还视为笑谈。
  林曙光说儿子第一次跟他叫爸爸,一下子还觉得不习惯。
  后来,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后来,王传芬还是每年来上海小住一段;这样的牛郎织女的日子一过就是10年。
上海夫妇见证20年制度变革:从户口簿到居住证
1980年,结婚11年后的王传芬带着一对儿女来到上海,再也没有回山东老家。一家四口挤在9平米的房子里,一家人终于可以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但新的苦恼又来了。那时候,户口和粮票等福利都是挂钩的,在城里,只有林曙光一个人的户口,那就只有够他一个人吃的粮票。
  在林曙光夫妇眼里,生活上的这些困难还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孩子。当时孩子的户口只能随母亲。这样两个孩子在上海上学,就要交借读费,甚至因为是借读生,还要受到有些老师更苛刻的要求。比如,儿子的功课考到90分都被要求请家长。
  6年之后的一天,派出所的一位民警来到他家,告诉他们有一件好事,说王传芬的户口办好了 。
  给林曙光一家送来特大好消息的就是他们夫妇去看望的这位已经退休的户籍民警赵恒昌。在林曙光夫妇心中,夫妻团圆似乎比他们的结婚更值得纪念。这位户籍民警也成为他们最惦记的朋友。其实,这位户籍民警经历的不仅仅是这一家人的团聚。赵恒昌说那个时候他每个月都能解决10至20份,解决了好几百人的户口,这里边有妻子和丈夫的,有小孩托靠老人的,还有老人投靠子女的。
 林曙光一家的户口解决以后,厂里给他们安排了一间房子,王传芬找到了工作,孩子上学也不用交赞助费了。
  正是因为政府出台了亲属移民政策,在上世纪90年代,有600万对夫妻像林曙光夫妇一样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亲属移民政策的出台,第一次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户籍制度。
  在1958年之前,新中国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们可以自由迁徙。落户上海1958年1月9日,毛泽东签署一号主席令,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个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就此,新中国形成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
  中国公安大学治安系教授王太元指出,这个户籍制度当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准确的人口资料和其他要素。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3年困难时期,20多种计划供应票证都是凭户口发放的,从而保障了那一特定时期中国人的基本生活之必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户口的二元管理,人为地分割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就有一定局限性了;而且户口迁移限制非常严格,影响了公民的正常迁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合理流动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1998年,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对当时的户口管理做出了四项改革。婴儿落户随父随母可以自愿;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身边没子女的父母可以投靠城市子女落户;投资兴办实业的可在该城市落户。这些政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亲属移民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是我国户籍改革的第一次。
  2001年,国务院又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将国内户籍改革向前又推进了一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进了小城镇。城镇人口所占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20世纪90年代也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全国流动人口从1982年的3000万,到1997年突破了1亿人。然而,寻找成功的人是流动起来了,但相关的待遇还在原来的户口所在地。这样,在许多大中城市,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所在城市户口的人无缘买经济适用房,只能多拿票子买商品房;没有所在城市户口的孩子,要上幼儿园、学校都要比当地市民的孩子多花不少钱。很多流动的人们期待着,在自己流动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相关的公民权益。
  这样的期望正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改革就是要逐步地满足人们的自由迁徙,将户籍所在地管理向现居住地管理转变,并渐渐地剥离户口和各项公民权益之间的关系。留学生落户咨询目前,全国各省市都在根据本省市的实际情况,制定着相应的户籍改革措施。上海市走在了改革的前列。上海是全国首个实行居住证的城市,而且,从今天开始,《上海市居住证》的申领范围扩大到在上海市居住的非本市户籍的境内人员。
  在上海市人才交流中心数据库,我们随意抽取到了一位王先生,他和妻子、孩子是第一批办理上海市居住证的。我们希望能了解到他们的切身感受。通话后得知,这位王先生正在外地出差。但他执意表示,如果是为了上海市居住证的事,他愿和已经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立刻飞回上海。这让我们觉得意外,而且不解。居住证在他们的生活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见到这位王先生后,我们了解到他在2002年8月来到上海,不久听说如果申领到上海市居住证,就可以享受到上海市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许多待遇。于是,王先生拿着自己的简历、学历、获奖证书等证明材料,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上海市人才市场。完全不在王先生的预料之中,就在他递上申请的当时当地,上海市人才市场的工作人员立即给了他肯定的答复。三周之后,有关部门通知王先生,可以到公安局领取居住证了。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档

相关文档